:::

我的媽媽變聰明了!

◎文、攝影/王秀亭

  七十五歲客家陳阿嬤上午八時三十分不到,就在迦南護理之家一樓大廳等候,復康巴士才在大門停穩,便迫不急待地坐上車,與另三位同學往大南社區照顧關懷據點,要和據點「同學」一起運動、上音樂課、做手工藝。「每次外出都像外出郊遊。」陳阿嬤還能和客家同學聊天話家常,找回那份熟悉的感覺真快樂。

  東基醫療財團法人附設的迦南護理之家去年九月起,嘗試安排住民社區參與,連結社區資源,讓生活尚可自理的住民在護理之家為安全後盾下,前進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交朋友、學才藝,擁有自己的社交生活。據點「同學」的溫馨關懷與多元課程,使迦南長輩愛上據點,連家屬都深刻感覺到「我的媽媽變聰明了。」

疫情促使迦南找尋延緩失能的其他方法

 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期間,限制了長照機構的探視時間,住民與家屬接觸時間大幅減少,迦南護理之家發現外來刺激減少,加速長輩整體退化速度,不斷找尋延緩失能的其他方法。

  疫情緩和後,主動連結社區資源,讓長輩自主決定是否要前進社區參加據點上課,接觸據點的社區長輩、老師、工作人員等多元角色刺激,同時藉由社區參與增強腦部活化、促進身體功能。依個人情況,每週參與課程一至三次不等,每次半天時間。

  九十三歲趙爺爺是到社區據點年紀最長的迦南長輩,喜歡帶著自己做的水煎包、包子給同學品嘗,也在據點裡認識同鄉的沈奶奶。趙爺爺說,與親人相隔兩地,可以遇到老鄉,就像親人般,格外親切。

02.jpg迦南護理之家九十三歲趙爺爺(中)和大南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同學們一起學做蝶谷巴特,認真又仔細地剪裁圖樣,右為趙爺爺在據點裡新認識的同鄉沈奶奶。

住民從抗拒到期待,社區參與後的改變家屬最有感

  迦南護理之家護理長林宗瑩表示,長輩們一開始抗拒改變原有的生活,甚至覺得「出門」好累,隨著認識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裡的「同學」,跟著一起運動、上音樂課、做手工藝品,上課變成一件期待的事。

  長輩們前進社區玩得歡喜,感受最深的莫過於家屬。「我的媽媽變聰明了。」八十八歲賴阿嬤的三女兒說,媽媽氣色明顯變好,退化性情緒、重複的話語都減少了,取而代之的是分享上課的點滴,回答問題也較以往快速、清晰。八十六歲鄭阿嬤的女兒表示,媽媽現在常把笑容掛在臉上,手作課程的精美成品讓她更具自信了,機構照顧與社區參與都能兼顧,媽媽的生活更精彩。

01.jpg

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安排的手作課程,讓長輩可以做出精美的成品。八十八歲賴阿嬤仔細地製作蝶谷巴特,想讓作品更好看。

「生活即復健」 護理之家住民也能擁有自己的社交生活

  林宗瑩護理長指出,護理之家是個別化的團體生活照顧,環境設計上主要為無障礙的安全環境;位在社區裡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,並非全面無障礙空間,部分據點進出教室、上化妝室需要邁開步伐走樓梯。迦南長輩想和其他同學一起活動,自我訓練走階梯,反而找回了身體原有的能力,參與據點活動後,認知、行動力、情緒上都有明顯進步,無形之中,落實了「生活即復健」的理念。漸漸地,每次長輩帶回在據點完成的手工作品,和無法到據點上課的長輩分享,也誘發機構內其他長輩想透過各種活動、遊戲一起動起來的動力。

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嚴峻,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自五月十七日起暫停服務,迦南住民社區參與隨之暫停。待疫情趨緩,據點恢復服務後,長輩們會再前進社區。

一粒麥子雙月刊145